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欢迎你 >> 正文

重庆人民大礼堂

时间:2012-05-04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重庆市最大的剧场。1950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为现名。

 1987年,一部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伦敦大学著名专家教授共同主编增订出版的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一书,首次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国内著名建筑共43项,其中重庆人民大礼堂排列第二位。

 解放初期的重庆,是我国西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当时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没有一座稍微像样可供接待内外宾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主持下,于1951年果断地作出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附建一个招待所。
大礼堂1951年6月动工,1954年4月落成,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65米,其中礼堂高55米,内有五层,现用四层,可容观众4206人。

 
 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这类建筑华丽、庄严,虽不完全实用,但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是建筑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代表,是继北京和沈阳故宫后的精美奇巧的东方建筑。 大礼堂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三个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由于受木材长度、粗细、易燃易腐等局限,建筑体不可能很大,除了利用高其的地势和巨大的台基烘托外,还借助于群体的有机组合,以取得宏伟壮观的艺术效果,人民大礼堂不仅地势高,而且台基宽阔坚实。第二,中国古建筑主要以建筑围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显的轴线关系,串联和并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组。第三,古建筑要比例匀称。大礼堂屋顶各部份曲线优美、柔和,向上微翘的飞檐,使本应下压的大帽子屋顶反而随着线条的曲折,显现出向上托举之感,宽厚的正身和宽阔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体现出庄重的美。
 
 这栋建筑,琉璃瓦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大礼堂的营造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建设者在没有大型高吊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用“堆积法”,用35000多根楠竹、木板搭架,把总重量为280多吨、厚约1米的双层钢架,40000多颗铆钉连成的36片网架组成的大厅半圆型球壳顶架支撑在混凝土柱上。礼堂中径跨度长46.33米,整个顶盖可随热胀冷缩,在支点座上,顶壳可内外移动44毫米。 大礼堂最初建设时曾命名为“西南军政大会堂”,建成后即正式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名“重庆人民大礼堂”至今。它是由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系的张家德先生设计的。
 
 富丽堂皇的大礼堂正以它美丽的英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版权所有:重庆市渝台经贸文化交流中心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北滨一路359号417室 技术:高航科技

联系电话:023-63630935 传真:023-63631578 会员Q群:164039906 渝ICP备120023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