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同家园 >> 文化中国 >> 正文
那段烽火岁月的情怀
时间:2014-04-01
重庆市渝台经贸文化交流中心 http://www.cqytjw.com 来源:《台声》
李友邦于抗战时期留影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台湾同胞胸怀“保卫祖国、光复台湾”的信念,回到大陆参加抗战。75年前的1939年2月22日,台籍志士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这支活跃在大陆东南地区抗日前线,以台湾同胞为主体、以抗日救亡为目的的抗日队伍,在抗日宣传教育、战地医疗、生产报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台北芦洲人,祖籍福建同安。幼年时即产生抗日民族意识。1918年考入台北师范学校。在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期间,于1921年加入蒋渭水(宜兰人)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1924年3月,李友邦与林木顺(南投人)、林添进(台中人)等八九位同学袭击台北新起街派出所。事后其不但被学校开除,还遭到日本殖民当局的通缉。此后李友邦与同学林木顺等人来到大陆,并结识谢雪红(彰化人),在其建议下从上海南下广州。1924年6月,李友邦进入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深得军校总理孙中山和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器重。1924年底离校,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北上。曾主持国民党两广省工委领导的台湾地区工委会,吸收台籍中共党员林文腾(彰化人)、谢文达(台中人)、杨春松(桃园人)、陈辰同(台北人)等人为委员,激励台湾同胞抗日斗志,动员台胞参加祖国革命。1925年,李友邦在广州成立台湾独立革命党,隔年参与组建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他转赴浙江、上海等地,继续从事抗日爱国活动,于1932年在杭州被捕入狱。出狱后,李友邦在杭州、上海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上海、杭州沦陷后,大批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纷纷汇集浙江金华、丽水等地,各种形式的抗日组织和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李友邦也在酝酿组织抗日团体,发动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1938年夏,他在丽水与监狱难友骆耕漠(中共党员)提出将从台湾被迫流亡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台籍同胞组成抗日组织的设想。骆耕漠表示支持,并报告中共党组织。中共浙江省委派骆耕漠、张一之(中共党员、后化名张毕来)协助李友邦筹建台湾同胞抗日组织。从1938年11月起,几人数次往返浙闽两省发起组织台胞抗日组织。1939年1月,李友邦从福建将参加台湾义勇队的首批台胞30余人带到浙江省金华县,其中的医生组成巡回医疗队,在金华县城为老百姓义务看病;另外一部分台胞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同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正式成立。李友邦任队长,张之一任队秘书,音乐家贺绿汀和台湾义勇队队员牛光祖分别为队歌、团歌谱曲。台湾义勇队的战斗口号“保卫祖国,光复台湾”,也写入了《台湾义勇队队歌》之中,使每个队员都知道要为“保卫祖国,光复台湾”而奋斗。从此,台湾义勇队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上海、杭州沦陷后,大批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纷纷汇集浙江金华、丽水等地,各种形式的抗日组织和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李友邦也在酝酿组织抗日团体,发动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1938年夏,他在丽水与监狱难友骆耕漠(中共党员)提出将从台湾被迫流亡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台籍同胞组成抗日组织的设想。骆耕漠表示支持,并报告中共党组织。中共浙江省委派骆耕漠、张一之(中共党员、后化名张毕来)协助李友邦筹建台湾同胞抗日组织。从1938年11月起,几人数次往返浙闽两省发起组织台胞抗日组织。1939年1月,李友邦从福建将参加台湾义勇队的首批台胞30余人带到浙江省金华县,其中的医生组成巡回医疗队,在金华县城为老百姓义务看病;另外一部分台胞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同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省金华县城酒坊巷18号正式成立。李友邦任队长,张之一任队秘书,音乐家贺绿汀和台湾义勇队队员牛光祖分别为队歌、团歌谱曲。台湾义勇队的战斗口号“保卫祖国,光复台湾”,也写入了《台湾义勇队队歌》之中,使每个队员都知道要为“保卫祖国,光复台湾”而奋斗。从此,台湾义勇队的歌声响彻祖国大地。
李友邦始终拥护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此,有不少大陆各地爱国青年参加台湾义勇队担任秘书、刊物编辑等工作。在台湾义勇队中还建有中共特别支部,协助李友邦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台湾义勇队。1939年春,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时,强调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指示台湾义勇队要充分运用国民党的关系开展工作。1940年3月,李友邦赴战时首都重庆请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的陈诚批准台湾义勇队正式成立。他在此行中未能见到陈诚,在得到国民党“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康泽的承诺后返回金华。几个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来文,批准台湾义勇队成立,委任李友邦为少将队长。至此,已经有“实”的台湾义勇队正式有“名”。台湾义勇队广泛活动于东南各省及重庆等地,在前方和后方开展各项抗日活动,战斗、生活十分艰苦,台湾同胞坚决抗战的英勇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大陆各界的赞扬。国民党要员于右任、李济深等称赞其为“台湾先锋,民族战士,唤起国魂”,体现了民族精神。1940年12月,陈诚出席浙江衢县各界国民月会及“总理纪念周”时亦曾赞扬李友邦及台湾义勇队“实际参加祖国抗战,劳绩卓著”。
为了使大陆同胞了解台湾,支持台湾同胞的抗战;动员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光复台湾,台湾义勇队成立后,李友邦也恢复了在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时期的刊物《台湾先锋》,并将其作为台湾义勇队队刊,自任主编。队刊《台湾先锋》于1940年4月15日创刊,1942年12月25日出版第10期后停刊,刊物也记录了这支台胞队伍的抗日足迹和抗日主张。在创刊号中,李友邦发表《台湾要独立,也要归返中国》一文,陈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事实,并阐明基于这个特殊历史背景,“台湾独立运动是在国家关系上脱离外族(日本)的统治,是对现在正在统治台湾的统治者而言。我们现在要做的几件事:第一要认清祖国的抗战,亦即我台湾的独立运动;第二,各地的台胞,特别是台湾的革命者,应立即组织或参加反日的革命团体,使全台的反日力量集中起来,完成自身的解放;第三,我们要用各种具体的日常行动,来推进和实现上述两项工作”。早在上世纪20年代,李友邦在广州组织台胞抗日团体时,即秉持上述抗日革命理念。他于1938年9月修订的《台湾独立革命党党章》,也以团结台胞抗日,使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而归复祖国为宗旨。1942年《台湾先锋》第10期中亦刊登李友邦所撰《台湾复省在同盟国战略上的意义》一文,其中阐述了清光绪年间台湾列入中国行省的历史依据,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特殊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认为台湾与祖国的复兴不能分割,与世界反侵略战争前途更有着密切关系。他在文中写道:“台湾革命,以往虽受《马关条约》的束缚,但一贯是向日本帝国主义要求独立而归返祖国的。我台湾同胞,反抗日寇统治的革命运动,比之任何一国的革命为多。这是为了什么?是坚决的一致的为了要脱离异族统治归返祖国。故今日恢复行省,实在就是给与(予)了和日寇斗争了四十七年的台湾民众一个热的鼓励,光的指示!虽然,这个距离并不很近、但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热的活力、光的引导,而使台湾广大的内向心进到更广大的行动,予日寇致命的打击!”
为了使大陆同胞了解台湾,支持台湾同胞的抗战;动员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从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光复台湾,台湾义勇队成立后,李友邦也恢复了在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时期的刊物《台湾先锋》,并将其作为台湾义勇队队刊,自任主编。队刊《台湾先锋》于1940年4月15日创刊,1942年12月25日出版第10期后停刊,刊物也记录了这支台胞队伍的抗日足迹和抗日主张。在创刊号中,李友邦发表《台湾要独立,也要归返中国》一文,陈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事实,并阐明基于这个特殊历史背景,“台湾独立运动是在国家关系上脱离外族(日本)的统治,是对现在正在统治台湾的统治者而言。我们现在要做的几件事:第一要认清祖国的抗战,亦即我台湾的独立运动;第二,各地的台胞,特别是台湾的革命者,应立即组织或参加反日的革命团体,使全台的反日力量集中起来,完成自身的解放;第三,我们要用各种具体的日常行动,来推进和实现上述两项工作”。早在上世纪20年代,李友邦在广州组织台胞抗日团体时,即秉持上述抗日革命理念。他于1938年9月修订的《台湾独立革命党党章》,也以团结台胞抗日,使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而归复祖国为宗旨。1942年《台湾先锋》第10期中亦刊登李友邦所撰《台湾复省在同盟国战略上的意义》一文,其中阐述了清光绪年间台湾列入中国行省的历史依据,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特殊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认为台湾与祖国的复兴不能分割,与世界反侵略战争前途更有着密切关系。他在文中写道:“台湾革命,以往虽受《马关条约》的束缚,但一贯是向日本帝国主义要求独立而归返祖国的。我台湾同胞,反抗日寇统治的革命运动,比之任何一国的革命为多。这是为了什么?是坚决的一致的为了要脱离异族统治归返祖国。故今日恢复行省,实在就是给与(予)了和日寇斗争了四十七年的台湾民众一个热的鼓励,光的指示!虽然,这个距离并不很近、但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热的活力、光的引导,而使台湾广大的内向心进到更广大的行动,予日寇致命的打击!”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台湾义勇队坚持到最后时刻才奉命撤离金华,经江山,翻仙霞岭,再经福建蒲城、建阳、南平、永安,于10月中旬抵达龙岩。台湾义勇队移驻龙岩后,队员人数也有较大发展。据1943年《台湾义勇队队员名册》统计,有队员301人。1945年时队员总数381人,编为4个区队。在此期间,由于当地政府把台湾义勇队排斥在驻军之外,不供应日需物品,义勇队生活十分清苦,只好靠生产自救的办法来解决生活困难,活动范围也仅限于闽南一隅。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9月3日,李友邦即派台湾义勇总队副队长张克敏(又名张士德),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乘专机赴台在台北升起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面国旗。与此同时,远在厦门的李友邦于南普陀寺院后山的五老峰山麓摩崖上,写下“复疆”两个大字,以表达他带领台湾义勇队全队战士收复疆土台湾的决心(如今,这方遒劲有力的行楷石刻保存完好,尤为引人注目)。10月23日,台湾义勇总队先遣部队抵台,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及保管物资。12月8日,李友邦以台湾义勇队中将司令身份率队员返台。正当他们为建设台湾再次奉献之际,1946年接到国民党当局解散台湾义勇总队的命令。李友邦夫人严秀峰曾在《台湾义勇队与抗战》一文中写道:“没有原委、没有安抚,顿时这支曾经为民族国家,为台湾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革命队伍,骤然间成为一支失业队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台湾同胞的抗日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摆脱了长期以来孤军作战的状态,与大陆同胞的抗日战争密切配合,而祖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必然导致台湾同胞永远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归复祖国。李友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组织台湾义勇队,动员台湾同胞投入声势浩大的民族抗战之中。关于台湾义勇队在台湾光复运动中的作用,李友邦在1942年第3期《天行》杂志撰文《三年来之台湾复省运动》中曾作出如下解释:“台湾义勇队是第一个抽芽、滋长和活跃于祖国东南各战场的台湾革命部队。同时它也是台湾复省运动的发端。它不论是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仍要继承着台湾革命光荣的传统,义无反顾地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而斗争!”台湾义勇队队员同其他在大陆从事抗战的台湾同胞一样,积极参加祖国抗战,与全民族抗战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斗争又与台湾岛内的同胞进行的抗日、抵抗斗争交相辉映,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不朽的贡献。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的胜利,亦是民族凝聚力的胜利。如今75年岁月流逝,但这一段难忘的台湾同胞抗战史却依然熠熠生辉。
据李友邦三子李力群先生回忆,返台后李友邦曾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台湾省政府委员等职。然而1952年却因积极响应、参与两次国共合作,被国民党当局认定“包庇窝藏匪谍”、且自身“早已加入中共组织,迄今未依法履行自新手续”等罪名判处死刑,于同年4月21日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
当年,李友邦号召台湾同胞投身于祖国抗战,他亦强调,“台胞未忘祖国”,“为了祖国,为了台湾,毫无疑问的,我们要继续地战斗下去”。今天,海峡两岸同胞未忘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更未忘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队员们炽热的祖国情怀和澎湃的抗日斗志。(吴艺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台湾同胞的抗日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摆脱了长期以来孤军作战的状态,与大陆同胞的抗日战争密切配合,而祖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必然导致台湾同胞永远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归复祖国。李友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组织台湾义勇队,动员台湾同胞投入声势浩大的民族抗战之中。关于台湾义勇队在台湾光复运动中的作用,李友邦在1942年第3期《天行》杂志撰文《三年来之台湾复省运动》中曾作出如下解释:“台湾义勇队是第一个抽芽、滋长和活跃于祖国东南各战场的台湾革命部队。同时它也是台湾复省运动的发端。它不论是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仍要继承着台湾革命光荣的传统,义无反顾地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而斗争!”台湾义勇队队员同其他在大陆从事抗战的台湾同胞一样,积极参加祖国抗战,与全民族抗战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斗争又与台湾岛内的同胞进行的抗日、抵抗斗争交相辉映,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不朽的贡献。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的胜利,亦是民族凝聚力的胜利。如今75年岁月流逝,但这一段难忘的台湾同胞抗战史却依然熠熠生辉。
据李友邦三子李力群先生回忆,返台后李友邦曾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台湾省政府委员等职。然而1952年却因积极响应、参与两次国共合作,被国民党当局认定“包庇窝藏匪谍”、且自身“早已加入中共组织,迄今未依法履行自新手续”等罪名判处死刑,于同年4月21日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处决。
当年,李友邦号召台湾同胞投身于祖国抗战,他亦强调,“台胞未忘祖国”,“为了祖国,为了台湾,毫无疑问的,我们要继续地战斗下去”。今天,海峡两岸同胞未忘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更未忘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队员们炽热的祖国情怀和澎湃的抗日斗志。(吴艺煤)